当前位置:首页  今日推荐

杨杰、杨苗苗:用影像书写和传递信仰的力量

杨杰、杨苗苗:用影像书写和传递信仰的力量

   2021-06-15

为庆祝建党百年,一批记录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推出。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一季22集,从5月18日开始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22个重大事件,以宏大视角展现了建党百年的史诗画卷,用影像书写和传递信仰的力量。

立足历史史实 回望百年党史

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聚焦风云岁月中的百年党史,塑造了真实历史事件中的英雄群像。历时态与共时态相辅相成的叙事视角,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穿越历史长河,接棒前行的信仰对话——大浪淘沙,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

历时态的叙事视角为《山河岁月》增添了宏大叙事的历史积淀感。《山河岁月》选取建党百年来一个个历史事件,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使命担当。第一季22集剧作,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初期、大革命时期、延安时期等艰辛历程浓缩为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典型事件,深刻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歌。第一集《历史的天空》通过对维经斯基致信中国已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到当下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执政党的一百年风雨历程的艺术呈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和取得的卓越成就;第九集《战斗在罗霄山上》穿越战争的硝烟之后有一段现实的影像,记录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瞻仰革命旧址,看望老区人民的画面,伴随着“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的声音——剧作深刻地揭示了井冈山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这一真理。镜头又回到2021年的江西吉安,92岁的孙景玉老人是井冈山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他与井冈山一起见证了朱毛红军的不朽传奇;第十七集《雄关漫道》中介绍“大渡河连”1997年7月1日编入驻港部队序列,开始履行祖国与人民赋予的崭新使命,这支队伍的部队番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的强渡金沙江时的红军,一张拍摄于延安时期的合影《大渡河十七勇士合影(1936年)》,从黑白影像里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的坚毅与果敢,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时期,从大渡河先遣队到驻港部队,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战士们的理想信念。

共时态的叙事视角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揭示出全党齐心合力、团结协作、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第四集《法兰西岁月》和第五集《去远方》展现了赴法留学与赴苏俄留学的青年人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在赴法留学进入低潮时,任弼时、刘少奇等人作为第一批赴苏俄留学的青年踏上北上的旅途,瞿秋白和张太雷等人活跃在共产国际四大会场,一代共产党人接力去远方寻求真理,用他们的生命写下信仰之歌;第十一集的《共和国摇篮》和第十五集的《生如夏花》交相辉映,从分土地的八字方针到婚姻自由的倡导和工农妇女夜校的开课,再到《劳动法》《土地法》的颁布,展现了中央苏区在艰苦条件下孕育了共和国的雏形;十七集《雄关漫道》和十八集《秘密战线的长征》两条线索并列展开,展现了公开战场和隐蔽战场两个战线的“长征”图景,无数年轻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身躯筑牢党的钢铁长城,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战略转移作出了巨大贡献。

追求艺术真实 展现风云岁月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经典命题,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更是如此。《山河岁月》作为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必然具有纪录片的独特艺术语言,同期声与解说词的多次出现,体现了纪录片的纪实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交织,大量的细节呈现增强了剧作真实性,增强了现实温度。

首先,同期声与解说词强化了影像思想的深刻性。该片大量的采访资料都是使用同期声,不仅对当事人的采访运用了同期声,对烈士后代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是运用同期声。第一集《历史的天空》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声:“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感召着青年一代砥砺前行。该片解说词情思与哲理交织,在第四集《法兰西岁月》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一百年前的青年学子,在法兰西留学的岁月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方向,这是一代人前进的方向。”这里的解说词不仅与画面内容相得益彰,还为剧作增添了思想深度与历史厚度。《山河岁月》坚守历史真实,追求艺术真实,为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其次,细节的刻画增强了剧作的现实性与真实感。第五集《去远方》记录了刘少奇等人前往苏俄学习时的场面,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里保存着用俄语为刘少奇等人手写的身份证明,俄语的手写体与印刷体有很大的不同,这份手写证明在战争年代更显得无比珍贵;第六集《工运风暴》通过对武汉二七纪念馆、大智门火车站遗址等历史资料的展现,让工人运动的场景更加客观真实呈现;第九集《战斗在罗霄山上》在井冈山挑粮上山成了红军经常性的工作,1963年,77岁的朱德委员长与夫人重上井冈山,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看到当年自己使用过的扁担,热泪盈眶,这条扁担是红军战士井冈山艰苦岁月的见证,是一代人青春的记忆;第十一集《共和国的摇篮》为我们展示了一枚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的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大印,小小的体积蕴含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第十四集《故人生死各千秋》记载了去苏俄寻找春天的瞿秋白写下的《俄乡纪程》,还有俄罗斯国家电影照片资料馆保存的一段拍摄于1924年的影像,记录了张太雷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珍贵画面。从一份手写证明到普通的扁担,从小小印章到珍贵的影像,《山河岁月》用一个个细节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民生疾苦、探中国出路的不懈努力。

借助文本间性 创新视听叙事

文本间性为影像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这里的“文本间性”是指不同的艺术样式之间相得益彰的互动性。《山河岁月》作为一部纪录片,使用大量影视剧中的片段,使得具体历史事件的呈现更加生动,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该片还出现了很多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雕塑、版画等艺术门类,创新剧作镜头画面的表现形式,强化该片浓厚的艺术气息。此外,还有音乐与诗歌的穿插出现,也赋予了纪录片音诗画交响乐的美感。

首先,影视剧片段的截取增添了影片的生动性。第二集《百年望道》中出现了动画片《真理的味道》的片段,在江南的春寒中,陈望道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投入到《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中去;第四集《法兰西岁月》选取了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片段,剧中的邓小平在法国的工厂勤工俭学;第五集《去远方》选取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来介绍穿越重重障碍赴俄勤工俭学的场景,这是一百多年前中国青年奋斗的模样;第六集《工运风暴》选取电影《风暴》展现南北工人罢工,京汉铁路瘫痪的场景;第七集《北伐,北伐》选取电影《大浪淘沙》的片段,铁甲车队和工人纠察队联合抗击敌人进攻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工人运动的激烈场面;第九集《战斗在罗霄山上》选取了由苏联摄影师拍摄于1928年的纪录片《冯总司令的北伐》,忠实再现了国民党纪念北伐英烈时的滑稽场面;第十集《从三湾到古田》出现电影《古田军号》片段,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原则;第十二集《无言的丰碑》借用纪录片《隐蔽的战线》片段,展现惩治叛徒的场景,无名英雄的名字虽无人知晓,但功绩永世长存;第十五集《生如夏花》选取了电视剧《向警予》的片段,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共产主义信仰和妇女解放事业;第二十一集《先生鲁迅》借纪录片《鲁迅葬礼》中令人敬仰的鲁迅,刻画其民族魂的形象特质;第二十二集《红星照耀中国》选取了同名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片段,再现了记者斯诺乘坐破旧的火车前往陕北的情景。《山河岁月》选取纪录片、电视剧与电影中的丰富视听元素,让一帧帧的历史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其次,油画、雕塑、版画等美术作品的运用增强了影片艺术性。第六集《工运风暴》出现了油画《毛泽东与安源矿工》(侯一民,1976年)和油画《五卅运动》(陈达青,1959年),用色彩勾勒黑暗中的曙光,艺术化地烘托了工人运动的浪潮;第七集《北伐,北伐》中油画《井冈山会师》(林岗,1975年)表现了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感召了越来越多的人;第十集《从三湾到古田》中油画《向井冈山进军》(王孝柏等,1977年)与油画《秋收起义》(何孔德等,1973年)真实反映了这支部队的组成:旧式军队、矿工和农民;第十一集《共和国摇篮》油画《烧地契》(尹戎生,1975年)体现的是分土地的“八字方针”;第十六集《这里是遵义》中出现了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沈尧伊,2006年),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第十七集《雄关漫道》中的油画《飞夺泸定桥》(刘国枢,1957年),表现了大渡河勇士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必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同集出现的雕塑《胜利曙光》,用硬朗的线条表现战士们的坚毅品格,纪念那些永远留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第十九集《野火春风》中的连环画《火种记》(沈尧伊,2019年)刻画了长征时期留守红军艰难的三年游击的战争场面;第二十一集《先生鲁迅》中选取了版画《离家》(赵延年,1956年),用极具肌理感的线条描绘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最后,音乐与诗词的交替使用,更加突出了影片的审美性。第十集《从三湾到古田》中嘹亮的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出了不同时期战士们的风采,毛主席创作于1929年的《采桑子·重阳》,用豪迈的气概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艰难的初创期进入强军改革的新阶段;第十一集《共和国摇篮》中出现的《苏区政权一枝花》是土地革命时期在闽西地区流传的歌曲,表现了闽西人民对红色政权的拥护与支持;第十四集《故人生死各千秋》中的二胡协奏曲《江南第一燕——致秋白》低回悲怆的旋律是对赴苏俄探寻出路的瞿秋白的深深怀念;第十六集《这里是遵义》中出现了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表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昂扬姿态;第十九集《野火春风》中陈毅以诗明志,“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是陈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第二十集《两点一存》中选取了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表达了陕甘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拥护与支持。回望战争年代创作的音乐与诗歌,无数先辈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召着青年一代,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化为和平年代的传奇,代代相传。

回望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的一百年,红色精神始终指引着人们奋勇前行,也指引着文艺创作的革新。优秀的艺术作品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要为时代书写,为人民立传。红色精神指引下的《山河岁月》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石进行艺术化呈现,彰显了艺术创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杨杰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杨苗苗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