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教授】黄升民:搞研究要像农民种地一样

时间:2016-07-19浏览:2916

引领广告研究

谈起黄升民的名字,广告业界无人不知,作为对中国广告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广告人之一,黄升民的学术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在业内享负盛名。

1997年黄升民获得“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光荣称号,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直以来,黄升民不断地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创立了广告主研究所、媒介研究所、市场信息研究所(IMI)等一系列研究机构,成为广告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从1996年开始,黄升民连续参与主编出版了《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基础消费数据,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城市消费者数据库,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数据资料为后来黄升民其他的研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黄升民对产业化问题的研究是我国传媒行业具有开创性、探索性意义的专业研究,对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历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谈到产业化研究,黄升民告诉记者,“媒体发展在中国是个特例,因为产业化是中国特色。我们的媒介,是在特殊时期形成起来的,多种属性和功能混合,一直受到严格的政治控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经营和广告上受到特殊保护。从1979年起,才开始从计划经济内的事业体系转变成可以经营广告,它的收入来源和经济来源比较多元化,此外计划经济期间是由党在管控市场,因此如何转型使得它名副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情,这个过程叫做产业化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媒体单纯的“工具说”已经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媒体的功能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提出来了——“媒体的发展必须有新的社会资源的注入”。这是由于媒体自身成长的需要以及媒体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所致,毫无疑问,市场需要资本的运作!

作为一名眼光敏锐的学者,在数字化时代大潮来临之际,黄升民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数字化”“国际化”的浪潮,在相关研究方面赢得了先机。在数据处理方面,黄升民早在10年前就曾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只不过当时叫做海量信息。他利用大数据的思路在2005年做了关于信息平台的相关研究,该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信息既不是过去量的积累也不是单方面的流动,而是互动的、多元平台似的积累。“在现代其实所谓互联网移动端大数据都是用这个东西,只不过我们10年前在用的时候太早了,那时候我说我们依照这个推出家庭电视,个人电视,其实和现在的智能电视一模一样,你的思想走在前面不等于你的产业能够实现,这是两码事,但是我们的学术探讨要时刻走在最前沿。”的确,黄升民前瞻性的思想和学术探讨一直走在行业领先的位置。

作为《媒介》杂志的总编,黄升民告诉记者,《媒介》杂志作为目前中国最好的专业杂志之一,它与业界联系密切,是时刻关注传媒产业经营的市场刊。要想了解内地的媒体情况、行业情况、最新的动向,该杂志是首选。《媒介》杂志又是能够代表媒体行业的旗帜性杂志,它没有刊号、没有资本、没有队伍,是完全由师生创造出来的。从2002年创刊以来,《媒介》所有涉猎的题目都走在行业的领先位置,超前的选题和深入到一线的采访,让《媒介》目前在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创办《媒介》杂志之外,黄升民还提出了“内容银行”的概念。“内容银行”是指内容的产品都零散在各个行业里头,相互之间无法透明化。尤其对电视来说,很多视频都存放在自己的库里没有交易,在版权问题上容易出现混乱。因此黄升民提出希望建立一套公开的信息透明的在线交易平台。为了达到公开透明的标准,黄升民和他的团队研发了一套支撑交易的评价体系,基于这个评价体系来完成整个的内容交易的平台。2009年提出“内容银行”这个概念后,黄升民和他的团队便开始进行理论架构,直到去年底完成整个“内容银行”的技术系统。黄升民表示,内容银行今年的重点工作是要推向市场,成立国家实验室,实现真正转化,产生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