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传媒大学逐渐形成并发展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期间,技术、经济等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秉持“根植行业特色、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在继承中坚守特色,在创新中发展特色,在“强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依托国家重大文化与传媒工程,服务国家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学校探索了“以奥运会等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为实践平台,以国家主流媒体为合作对象,面向传媒业界,以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高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主要特征是:培养目标上,以实践创新型的高端传媒人才为旨向;核心是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社会;教学模式以项目制研究性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五结合”(即结合设备讲系统、结合系统讲操作、结合操作讲作品、结合作品讲实践、结合实践讲理念)。
依托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传播模式”
依托北京奥运会这一高端赛事,学校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奥运摄影班”、“奥运动画创作坊” 以及“赛事实习生”(奥运体育展示实习生)三种形式在内的“奥运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1)“奥运摄影班”
2005年4月,我校与央视达成战略性合作协议,与央视体育频道联合培养参加北京奥运会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的摄像师团队、体育赛事报道的ENG团队,以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传播理论的总结、课题研究等项目。学校组织了2004级电视摄影专业和影视艺术摄影专业两个建制班的67名学生(即“奥运摄影班”)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培养,期间参加央视体育频道赛事信号制作项目。从2005到2008年,“奥运摄影班”67名学生参加央视各项大型赛事转播,最终有52名同学进入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BOB报道团队,参加了奥运会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表演等六大赛事(总计738小时赛事转播),及残奥会田径、游泳、轮椅篮球、柔道、坐式排球、自行车、轮椅橄榄球、轮椅乒乓球等10个项目的全部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任务;12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奥运期间的演播室直播报道工作。
(2)“奥运动画创作坊”
以动画学院路盛章教授领衔的“路盛章工作室”为载体,聚合了业界知名专家,以动画学院本科生为主体力量,围绕北京奥运会进行动画片的创意和制作。在三年时间里制作了三部极具影响力的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福牛乐乐》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形象广告片)。“奥运动画创作坊”的突出特点在于极强的创造力。
(3)“奥运赛事实习生”(奥运体育展示实习生)
2007年5月,北京奥组委面向中国传媒大学等5所专业资质较高的院校,选拔“奥运赛事实习生”。在最后参与的七百多名实习生中,有四百多名来自中我校英语、法语、电编、动画、录音、照明等专业。他们接受奥组委的统一培训,在系列赛事中经过实战检验,最终成为奥组委赛事实习生,与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专业人员、外籍专家及技术人员一起,以强大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参与北京奥运会工作。
“奥运传播模式”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有差异,但基本运行方式具有共通性,即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项目载体,聚合成团队进行教学、实践、创作。“奥运摄影班”的学生来自摄影专业,“奥运动画创作坊”的学生来自动画专业,“奥运赛事实习生”则吸收了来自多个专业的学生。三种形式使“奥运传播模式”实现了从点到面的拓展。
“奥运传播模式”的发展与效果
依托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传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有27人留在央视工作并成为国际体育电视信号制作骨干。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中国传媒大学探索“服务国家战略,依托国家重大体育传播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实践。
2012年伦敦奥运会,第二批“奥运摄影班”19名师生作为国际奥委会正式雇员,参与体操、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转播。
2016年里约奥运会,第三批“奥运摄影班”师生作为国际奥委会正式雇员,参与体操和羽毛球项目国际公用信号制作。
2012年-2014年期间,我校作为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合作院校,为中国网球公开赛输送体育展示岗位的志愿者。来自播音、录音、导播相关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在导演、视频导播、音响师、中英文播报、信息发布制作等岗位上承担大量工作,不仅学以致用,也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