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92—2014年:
党报迎来办报高潮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背景下,各地以党报为龙头组建报业集团,中国报业进入了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轨道;同时在新闻报道方面做了较大改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级党报纷纷创立电子版,探索报网合一。党报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组建报业集团,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之路
为了加快发展我国新闻宣传事业,组建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充分发挥党报资源优势、采用多元经营发展的模式做大、做强我国报业已势在必行。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管理列入第三产业。1999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提出取消厅局报纸、调整报业结构。党报朝集约化经营、集团化方向改革。
1.成立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
1994年,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首次报业集团问题研讨会上形成了我国关于组建报业集团的指导性文件。1996年5月29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运行,成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1997年底,《广州日报》的日发行量比集团成立前增加了30万份,集团系列报刊由原有的6家增加到10家,集团年总收入达到15亿元,其中广告收入比集团成立前增加了2.5亿元,集团年总利润、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集团成立前增加74%、180%、140%。此后,全国各地的省级党报陆续组建报业集团。1998年,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集团5家报业集团成立。我国报业从粗放经营向规模效益型转变。
2.党报内部体制机制进行重大改革
报业集团组建后,实行党委书记兼任集团社长、总编辑领导编委会、总经理领导管委会的管理方式。采编与经营分离,子报成为独立法人。报业集团突破过去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公开竞聘、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管理机制。党报整合自身资源,成立实体经营企业。2002年起,各地报业集团先后组建了发行、广告、印务等公司。
3.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报业经营新方式
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国外传媒集团合法进入我国报刊分销等领域的新形势,各级党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2002年8月,《人民日报》所属大地发行中心与香港上市公司泛华科技成立合资公司,投资2.5亿元组建大华媒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人民日报》控股51%,经营报刊、图书发行分销,合作期20年。同年,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与上市公司太太药业组建合资公司,进行报刊发行和广告代理。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日报、辽宁日报纷纷兴建新的印务中心,引进国外印刷设备,提升印刷时效和质量。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改变单一盈利模式,联合4家造纸厂,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纸周转库。
4.党报改革进入产权领域,探索和实践报业经营新模式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放开,党报创新经营模式。2005年5月,重庆市政府出资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监管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文化单位;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获得了国有资产经营授权;9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获得了国有资产经营授权。它们成为我国报业首批在规范的国有资产经营授权体制下运作的报业实体。广州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粤传媒、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报传媒、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先后于2007年、2011年、2012年,以借壳上市或IPO的形式上市。
5.党报在集团化过程中形成了报团或报系
各级党报乘势而上,创办或收编子报、子刊,全国中等以上城市相继形成了报团或报系。在报团或报系内部,党委机关报被称为母报,党委机关报创办或收编的报刊被称为子报、子刊。在管理体制上,母报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子报是国有企业性质的市场化传媒;在发行模式上,母报主要通过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用公费订阅,子报主要依靠读者自费订阅;在任务分工和版面内容上,母报以担负政治思想任务为主,多为工作指导的宣传报道,子报以担负经济创收任务为主,多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宣传报道。
这一时期,一些党报及其子报、子刊不同程度地出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舆论导向的错误倾向,如刊登媚俗文章,报道有偿新闻,片面追求发行量等,严重削弱了党报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为了加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央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继而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活动。新闻战线工作作风发生转变,党报的内容、形式和文风明显改进。
(二)调整报纸版面,创新报道方式,着力改进文风
1.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
2003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三贴近”要求,党报积极贯彻落实,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明显减少,会议报道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的“两会”报道,共采访报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100多人,占总人数的1/5左右,关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活动的报道只有98篇,比2002年“两会”报道减少了32%。在两会报道中,代表和委员的提案与政策解读成为报道重点,民生和公共利益话题成为关注焦点。
2.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透明度
长期以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党报新闻报道的短板。2003年初,我国爆发“非典”疫情,由于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的缓报、瞒报,疫情不断扩大。2003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政机关“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200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为党报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制度保障。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各级党报积极通报灾情,及时预告天气和灾情发展。《广州日报》发布的《春运特别报道》和《春运服务紧急指南》,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称赞。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各级党报大量及时报道,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3.创新版面,改进文风,增强党报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质量,加强报道的权威性、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贴近性和服务性,各级党报对报纸版面进行调整,改进话语表达方式。
从2001年开始,《人民日报》逐步打破版面由部门分割的状况,按照党中央机关报的性质、任务、要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版面调整与改革,要闻版实行编采分开,以新闻取胜,时效性增强;其他版保持新闻性,增加贴近性、服务性。版面上图片、评论、深度报道均有增加。2009年,《人民日报》进行历史上的第13次改版,由16版扩至20版(周六、周日仍为8版),扩版后稿件时效性提高,图片比重增加,民生新闻增加,报道更多反映基层视角,话语方式更为亲民。
各省级党报结合实际情况在版面上不断创新,以版面改革带动新闻改革,从报道内容、表现形式到版面设置、运行流程、版面编排等方面都做了改进。2003年,《河北日报》以创新新闻报道、创新版面编排、创新管理机制作为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在“高、深、新、实、活”上下功夫,全面调整版面。《辽宁日报》以体现时代感、提高权威性、增强感染力为目标,进行了全面改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报在探索中多次改版,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力求满足读者需求。
(三)启动报网互动、报网融合
在报业集团化改革的同时,互联网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党报报网融合进程随之启动。
1.开设门户网站、推出报纸网络版
1993年,《杭州日报》首先进行电子化尝试,拉开中国报纸电子化序幕。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网站开通。2000年,以各地党报为核心资源的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网开通,标志着党报正式建立大型网络传播平台。随着技术的推进,各报业集团组建的主流新闻网站在当地的影响力凸显。
2.新媒体形态初露端倪
2005年,我国第一家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上线。2006年4月14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世界上第一张电子报纸,并推出以手机报、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公共新闻视屏为核心的新媒体战略。2006年9月7日,《天津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卫星报纸销售系统的中文报纸,实现了在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步传输。2006年8月4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规模推出实用型电子报纸《宁波播报》,这是国内首次出现的全面互动和多媒体报纸新形态。2006年10月27日,《烟台日报》发布了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的电子报刊。200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正式向全国发行手机报。
1992年以来,党报开启市场化、集团化、资本化进程。党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法规决定了党报不能完全走市场化道路,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不投身市场竞争就没有发展前途。党报坚持改革,勇于创新,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赢得了在中国报业的主导地位。如果说集团化运营壮大了党报实力,那么,这一时期党报改进新闻报道、探索报网融合,则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