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涛:类型化创作重燃观影热情

时间:2018-05-24浏览:367

在世界范围内,军事题材影视创作都是类型化程度颇高且深受观众追捧的创作类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电视剧《兄弟连》《海豹突击队》等,都曾收获良好的口碑和丰厚的经济效益。国产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决战》《高山下的花环》《敌营十八年》,直至新世纪的《士兵突击》《亮剑》《集结号》等,也颇具传播影响力。

电视连续剧《舰在亚丁湾》剧照

近年来国产军事题材影视创作逐渐式微。电影乏善可陈,电视剧仅有《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寥寥几部佳作。究其原因,从社会环境来看,身处和平年代的民众在享受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普遍缺乏国家安全观和国防意识。小鲜肉霸屏、花美男盛行,阴柔之风甚嚣尘上,某种意义上是社会物质丰富、民众生活安逸的畸形表征。从文化语境来看,影视作品的主流受众尤其是“90后”受众,普遍缺乏他们父辈乃至祖辈对军旅文化的特殊情结和价值认同,他们更多关注个体情感的宣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行业处境看,影视资本的投入大都集中在青春题材、喜剧题材或古装传奇题材,军事题材则被业内认为是投入和产出比相对较小的创作类型。从创作情境看,军事题材影视创作尤其是电影创作,一直没有找到与新时代、新语境相契合的表达方式。
  是《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火爆上映,重新点燃了观众军事影视作品的观影热情,创作方也尝试探索一条类型化的创作道路。对于军事类型片来说,惊险刺激的军事行动,荷尔蒙爆棚的武装格斗,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前卫酷炫的武器装备,生死攸关时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剧情归宿,都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约定。
  笔者以为,当下的国产军事题材影视类型化创作还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传播军旅文化。军旅文化是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军事题材创作最为重要的审美逻辑和价值追求。“兵者,国之大事也”,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军队在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领域所展开的军事行动,中国越来越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同时也为打造中国特色军事大片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想象空间。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军人,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战狼》《红海行动》都把大国崛起中的军人风采展现得酣畅淋漓。
  展现具有商业大片质感的军事斗争。军者,“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军事斗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是检验人性、参悟历史的度量衡。同时,军事斗争场面的宏大、惊险、激烈和残酷,声画效果比较震撼。《战狼2》和《红海行动》的成功都得益于激烈的格斗、交火和爆破场面带来的视听享受,是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商业化创作的成功实践。“上兵伐谋”,军事斗争中的战略战术凝结着人类智慧,敌我双方的斗法充满悬念感和紧张度,峰回路转、瞬息万变的战局富有戏剧张力,令故事的推进曲折、悬疑,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这些元素都符合军事类型片的创作诉求,也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在一些以军事演习和模拟对抗为叙事重点的影视剧里,“渡海登岛”“反恐维稳”等有针对性的实兵演练,强化了类型片创作的动作元素,也回应了“强军梦”的时代呼声。像是《我是特种兵》全景式的展现陆军“狼牙”特战大队,进行高强度作战训练以及与境外敌特势力殊死搏斗的精彩故事。此外,在表现军事斗争场面时,武器被赋予军人的意志甚至被称为军人身体的一部分。在军事类型片里,先进的武器装备是颇具吸引力的商业卖点。《战狼2》里的坦克漂移令人眼花缭乱,《红海行动》里上天遁地的武器装备令人叹为观止。《舰在亚丁湾》里,海军新型舰载机、舰艏火箭深弹、干扰弹、新型鱼雷等先进武器全面开火,展示了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信心和能力。
  塑造具有榜样力量与偶像气质的军人形象。成功的军事片总能塑造令人难忘的军人形象。“居则有礼、动则有威”的军人作风,“图国忘死,贞之大”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壹意而已”的牺牲精神,“师出以律、和军一心”的严明纪律,让中国军事类型片有着鲜明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蕴。军事题材影视是塑造硬汉、续航血性、召唤荷尔蒙的最佳载体,军人的担当、军纪的肃杀、军令的严苛为塑造荧幕硬汉和国民榜样提供了叙事理由和行为逻辑。《战狼2》里吴京塑造的冷锋,《红海行动》里张译率领的海军“兄弟连”,都让观众对力量之美、刚毅之美心向往之。
  笔者以为,军事题材具备类型化创作的全部内核。军事题材既符合主流文化诉求,又可以打造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满足惊险刺激的感官愉悦,符合观众当中最大公约数的审美期待。期待有更多符合中国军事特色和中国军人气派的类型大片出现。
  *作者杨洪涛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