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青年拔尖人才”苏建勋:以身立教育栋梁 科研创新报国家

时间:2021-11-19浏览:1286

编者按:2018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启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建设,通过超常规举措为年轻教师搭建成长成才平台,鼓励他们静心做学问、踏实搞科研、全心投入教学。三年多来,首批“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建设成绩斐然,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成为人才强校的重要力量。为展现青拔人才成长历程,带动激励更多的人才比学赶超,特别推出“青年拔尖人才”系列专访。本期推出的是“青拔”入选者苏建勋教授。


苏建勋,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目前主要从事包括面向6G通信的智能超构表面、可重构阵列天线、基于深度学习的微波器件设计等研究。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

“青拔”项目托举科研梦想

“回校任教的这8年,是我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黄金时段’,感恩母校的广阔平台让我实现了科研的梦想。”学校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苏建勋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深深感受到学校党委对于人才的重视,推出多种举措悉心培育英才。

“‘青拔’项目启动后,学校从团队培养、教育教学资源配备、项目申报推荐、津贴等方面助力教师做好科研规划、开展学术交流、提升攻关能力。”2015年,苏建勋被评为副教授;2019年,被评为教授;2016-2021年间,他多次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这些成果既得益于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相关学科的支持,得益于学校对于基础教学建设的重视,更与学校对“青拔”的培育密不可分。

依托“国重”助推无线电波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增瑞和苏建勋领衔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同时,学校为实验室配套先进的软硬件条件助力科学研究。“我要感谢学校和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大力扶持,我们已成功搭建包括‘远场测试’‘近场测试’‘拱形法测试’等多套测试系统。”苏建勋说,学校数字微波通信实验室的建成和国重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对培养高层次微波技术科研人才、开展5G/6G通信及国防装备应用技术研究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在5G/6G可重构天线阵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青拔”项目在给学校青年教师提供扶持的同时,也要求大家脚踏实地做学问、搞科研。“理论基础是科研的根,只有根基牢固,科研大树才会枝繁叶茂。”在实验室团队建设中,苏建勋以身作则,以“10000小时定律”来鞭策自己和学生去功利化、静心钻研;他始终以“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标准来实施教学,引导为主、督促为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做科研领域有力的耕耘者、建设者。

苏建勋渊博的专业知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学生们。课堂上,他引入业界先进科研创新成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追求至真至理的思维方式;在课后,他邀请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学习、交流分享,实时实地解决课堂上的疑问。苏建勋团队培养出的学生极具竞争力,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高质量科研成果要服务国家战略”

为了给青年教师们提供成长的平台,“青拔”项目从长远出发,对人才培养提出要求。“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获得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把握国家需求,在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瞄准方向、逐步积累、持续发力,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苏建勋如是说。

苏建勋时刻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他将目光放在国家安全领域,在多年科研经历的积累下,数次参与国家安全相关重点项目的研究。

以身立教育栋梁,科研创新报国家。谈及未来的目标,苏建勋表示将继续助力学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早日成为一流学科,一步一脚印耕耘于军民融合、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做一名幸福的奋斗者和励志者。

(编辑:李彦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