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中华文化表达的冬奥魅力

时间:2022-03-04浏览:2760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体育运动、奥运精神有机结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提供了极有借鉴意义的范本,其中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对中华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堪称经典。这具体体现为对中华文化形象、意象、观念的有效展示。

首先,在开闭幕式中,创作者有效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开幕式倒计时中伴随二十四节气流转所呈现的风物,闭幕式开场时体育场上空飞来的中国结,表演环节的柳树、迎客松、十二生肖、黄河之水、大如席片的燕山之雪,以及引导牌上的中国结、引导员头顶的虎头帽等,无不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形象。创作者将这些经典形象进行了适当提炼和转换,并合理地安排在开闭幕仪式环节,让传统文化与仪式展示相得益彰。

其次,在开闭幕式中,创作者还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有韵味的意象,让中华文化形象与意象互动。创作者对中华文化形象元素的展示,不是仅局限于视觉符号本身,而是努力将视觉符号与其背后的中华文化意象相融合、相对接、相糅合。例如,迎客松代表欢迎八方、折柳枝代表送别不舍、二十四节气变化代表四时有序,这些视觉符号及其关联意象的背后,是中国人纯朴、好客、重情义、守时序的行为品质和价值观念。再如,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中,每个节气都搭配了一句与该节气匹配的经典中华诗词,既有雨水节气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期待感,也有立夏节气那“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的舒朗感,还有白露节气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感,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将自然风物与人世情怀相连接的态度倾向和精神状态。

同时,在开闭幕式中,创作者在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形象和意象的基础之上,更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与哲学。主火炬塔用“微火”创意来实现,其背后是中华文化“大即是小,小即是大”“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哲学,开闭幕式中的许多展示世界大同的表演和“天下一家”字样的烟火绽放,其背后是“大同天下”“美美与共”的和谐哲学。而在闭幕式上,陡然响起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以及2008年和2022年两届奥运会的两种五环形象在体育场上空相交,则体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高度文化传承感、文化连续性的特征。

当然,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对中华文化的呈现不是孤立性的,更没有拒绝、隔绝其他文化。相反,创作者希望将中华文化元素与世界共通价值相融合,正如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开闭幕式“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怀、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看法、中国人的角度。最后乃至让你感受到其实也是你的角度、他的角度,是我们人类共有的角度”。由此,我们在开闭幕式中看到了和平鸽飞翔、看到了对历届冬奥会的致敬、看到了雪片火炬塔上各奥林匹克成员国的名字,我们还听到了世界名曲荟萃、各国语言汇集,更感受到中外运动员在场地中央共同狂欢的喜悦。

深入来看,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创造性运用,为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国际化、共通化转换的命题和难题,提供了最新思路。

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运用并不是刻板、僵硬地“照搬”,而是需要有智慧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如符号、人物、文字、故事、声音、场景、色彩、风物、风俗、意象、观念、价值等进行小切口提炼,抽选出其中易于被理解、易于被传播、易于被视觉化、易于冲破时代和文化藩篱的部分,通过视觉奇观、艺术叙事、科技赋能、气氛烘托等加持,不拒绝青春化、网感化、后现代的风格,并融入或契合当代人的行为习惯、审美旨趣、文化偏好、价值理念,最终形成从形象到意象再到观念哲学的矩阵式中华文化表达。

(作者刘俊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