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备份  今日推荐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国际化办学不断尝新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国际化办学不断尝新

   2016-08-04

在全球化的今天,新闻传播教育也要拓展视野,接轨国际。中国传媒大学将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新闻传播教育科研机构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成绩显著。

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立足国家战略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项目的3个硕士培养单位之一,在培养硕士人才的同时,还从本科生中选拔优质生源,开设大学英语创新实验班,为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班输送后备力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在培养过程中,中国传媒大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大局意识。每年春季学期,在中宣部的统筹安排下,学生能够聆听到由副部级以上领导主讲的国情教育讲座,为学生们梳理国家历史发展脉络及最新的大政方针,让学生在与领导的面对面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道路。此外,为了将国情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每年暑期,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学生也会走出校园,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活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介绍,除了国内的新闻实践,优秀的国际新闻硕士还可入选海外实习计划,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驻外记者站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通过这些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国情教育与新闻实践,学生们能很好地读懂中国,读懂自己,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站稳立场、阐明大义。”高晓虹补充道。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国传媒大学拥有新闻传播学全国最大规模的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承办国家重点援外项目“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班”,已招收上百名留学生,另设有“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班”,已招收的学生遍及四大洲、50余个国家。更重要的是,学校为留学生项目精心打造全英文课程体系,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外,国际学生还参与到中国本土的社会活动中,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来自美国的Ryan是2013级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班的一名留学生,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名主持人。他认为,传媒大学的多元与包容让他爱上了中国、融入了中国,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非常幸运。

把握融合趋势下的育人理念创新

新闻传播学是与时俱进的专业,媒体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对传媒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为此,中国传媒大学努力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捕捉前沿动态,培养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人才方面不断下功夫。

在专业设置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打造出全国首创的数据新闻报道班,成为面向媒体融合时代的前沿专业,而老牌的编辑出版专业在传统媒体编辑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全媒体编辑能力,在多媒体交互设计、新媒体编辑方面成果不断。并且,新媒体手段被广泛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可通过Skype视频连线,对远在阿富汗、索马里的BBC资深记者及联合国媒体发言人进行远程采访。

新媒体时代,可以说为新闻传播“教学相长”的协同模式创造出了新的思维,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支持并指导学生通过前沿技术开拓创业实践。高晓虹介绍,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科研的有益补充,与业界建立广泛联系,锻炼师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大特色。传媒学生“上手快”的特点也使其在实践教学当中能够迅速掌握专业要点。该校以项目引领创作实践,通过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参与学习的训练方式,拓展着“第二课堂”,激发着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2级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翁旭东所在的班级有30个人,运营着15个微信公众号,这也成为学生在课堂之外实践新媒体编辑的一种方式。翁旭东说:“从课堂内到课堂外,运营微信公众号、制作新媒体交互作品等都让我们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都让我们学会了以新媒体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让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中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