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备份  今日推荐

刘梓良: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刘梓良: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2016-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不仅是立足于从深层次解决社会矛盾的发展需要,也是构建相应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转型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在总体路径上,无不遵循和体现着社会认知、社会信仰、社会组织、社会生产、社会管理等社会结构的基本秩序。

                                  社会转型是根本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在经历了以土地开发为本位的农业社会和以技术开发为本位的工业社会,正在向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位的知识社会转变。深入研究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社会转型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建构内容和根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发现其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战国末年由分裂走向中央集权的转型过程。由于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遭到破坏,为了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当时社会秩序崩溃的现实,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中庸哲学观。中庸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执其两端,用其中”,即把对立的两方面用一个东西调和统一起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文化上,儒家提出建构以伦理为本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信念。在社会组织结构上,体现的是“士人—科举—国家”的入仕之途和“氏族 (部落) —战争—国家”的朝代变迁过程,即“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治理方式。在社会生产即经济发展上,主要遵循以土地开发为主的顺天而耕、依时而种的农耕经济。正是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是产生天道伦理观念之基础,也是形成宗法人伦和封建等级制度之根源。由此,中庸哲学、伦理文化、集权政治、农耕经济、宗法制度等,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所建构和形成的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13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航海业和贸易空前活跃,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作为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资产阶级,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反对宗教神学,推崇人的理性精神。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们,主张哲学研究的中心不是神或神的意志,而应是人或人的理性,积极倡导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正是在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神权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加深,于是开启了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也相继建立了以法治为核心的近现代法治制度。为此,理性哲学、人文文化、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制度等,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作为反映东西方不同社会形态的话语体系,表现在思维方式与发展路径上,中国哲学经历了道家的人与自然———以道养生、儒家的人与社会———以德修身、佛家的人与身心———以戒静心的三个经向度 ()层面的构建,极大地拓展了人生境界的空间。由此,体现在文化建设上的修、齐、治、平,政治上的垂直型官吏治理结构,经济上的顺天而耕、依时而种的生产方式,以及维护社会等级的宗法制度,无不体现着经向度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范式及特点。西方哲学经历了以自然为中心的本体论、以人的思维为中心的认识论、以人的存在为中心的人本论的纬向度 () 发展三个阶段,一步步地揭示出主、客体之间的活动要素关系。体现在文化上的自由、平等、博爱,政治上的“横向民主”,经济上的农、工、服、贸等产业,以及保障民权的法治制度,这一切都体现出以纬向度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范式及特点。

建立在工具理性和追求资本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在给西方带来巨量财富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性的创造力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不断加剧;先进国家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落后国家不断被边缘化的趋势,还在继续;以追逐资本为目的的利益坐标与社会内部渴望公平正义的呼声正以多种形式出现;通过资本权力等形成的霸权主义所滋生和演变生成的极端宗教主义,在全球呈蔓延之势。上述所发生的这一切,用詹姆斯的话语表述,这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危机”的根本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三是人与人的矛盾,四是人与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矛盾凸显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两次大的社会转型的考察,无论是农业社会转型,还是工业社会转型,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认识等局限,一方面,人们只能部分地发展着人的能动结构的某些方面,尚不能全面地占有人自身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以追求单一物质利益为其根本目的的发展倾向,或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等行为,是导致环境破坏、社会矛盾加剧、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乃至使人性扭曲的根本症结所在。

上述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表明:社会转型是根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是指导和引领,话语体系建设是表现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为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前瞻性”指导和引领作用,必须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立足国情,吸收民族传统精华;放眼世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融通中外,构建具有原创性和中国特色,又引领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社会服务于个人

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与农业社会转型和工业社会转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以人的素质提升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为此,如何把人的活动规律与实践活动规律统一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功能的有机统一,实现完美人格与创新劳动成果相协调,这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