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2017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女生专场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经过5个小时的激烈比赛,由我校15级信息安全专业于帅、15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王怡楠和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桑青格组成的代表队斩获一枚金奖。
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是由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协会举办的,旨在锻炼大学生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专场也是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女生编程竞赛,汇聚了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在内的85支高校女生团队,展现了中国大学女生编程竞赛的最高水平。
如果从2015年底成立ACM竞赛兴趣小组算起,我校同学参加训练仅仅一年多时间,在此期间,已经获得了CCPC长春赛站铜牌、ICPC大连赛站铜牌、ICPC青岛赛站铜牌、ICPC亚洲区域赛决赛铜牌,这次又在女生专场添得一金,真可谓成绩斐然。那么,一路走来,团队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努力呢?
赛前1个月,杨老师选择了较为优秀的三位女生组队参赛,同时,制定了一整套训练计划。每周三下午是日常训练,主要夯实个人能力,形式为自己练习,时间从下午1点半持续到6点,在此期间,尝试各种各样的问题。于帅很有感触地说:“编程的关键是增加做题量,见的多了就能熟悉许多算法。”而到了周末,则把训练重心放到团队协作上,形式也变化为男生出题,组队和女队一起PK训练,时间调整到晚上6点至10点。
事实证明,这样的训练强度和方式对实战效果很好。这次女生专场的比赛形式是每支队伍三个人,用一台电脑在5小时内解决10-13道题,不允许上网查资料,可以带纸质版材料和英文词典,三人如何分工完全由自己决定。“赛前的训练和配合在这时便显露出来了”,桑青格回忆,于帅技能更为娴熟,负责计算机操作,我们两个则在题目上下功夫,各自读题,找出比较简单的,由于帅迅速作答;困难的题目大家一起讨论。“这样,效率更高,也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
比赛以团队形式进行,一方面考察编程能力,另一方面考验团队协作和压力下编程的能力,此外,长达5小时的持续比赛对队员的耐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杨老师和记者解释。正是赛前有的放矢的训练,使得参赛队员能够从容应对,配合也更为默契,由此,取得成绩也就在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