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左荧的新闻教育思想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电视管理和教育工作。左荧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他注重人才、尊重知识,同时事必躬亲又勤于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和教育理论。
①坚持党性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
新闻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政治性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除了拥有出众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喉舌意识和坚定不移的党性原则。只有拥有了这些素质,才能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基于这个原则,左荧始终坚持将培养学生的党性原则放在首位,把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指标。为了时刻保持对学生思想情况的关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左荧安排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劳动。为了让学生们能时刻了解国家发展情况,左荧坚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中央部委领导为全校师生做有关形势政策的报告,讲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讲授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和世界各国新技术的发展情况。通过这种形式,全院师生的政策水平得到了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均得到了增强,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②坚持实践主导,强调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广播电视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归于实践。因此左荧始终认为,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也应关注实践的反馈,满足实践的需要。要做到用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要各司其职。
对于领导干部,他主张深入一线,通过亲自调查研究获取一手资料,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青年教师,他要求授课不能仅停留于理论,而要有实践的补充和指导。要通过在新闻一线的学习和浸润,不断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进而融会贯通,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授课质量;对于学生,左荧则强调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写作的笔头、表达的口头和拍摄的镜头“三过硬”。针对学生培养,他提出大学四年“写作一条龙”的主张:从入学之初的基础写作到毕业前夕应熟练掌握的新闻采访写作,不断夯实基本功的实践锻炼要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
③坚持特色办学,重视提升教学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左荧坚持将特色办学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作为专门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高等学校,广播学院与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新闻系既有交叉又有区别。在学习借鉴这些学校优良经验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新闻系,找到一条符合广播电视教育教学规律的发展之路是学院生存发展的基础。
左荧的特色办学理念,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调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邀请有经验、有理论水平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新闻工作者任教;委派年轻教师去新闻工作一线锻炼能力、提升水平。第二,注重专业教材的编写。广播电视教育要体现出与报刊新闻教育的区别,就要首先在教材上有所突破。左荧坚持用自编教材进行教学,逐步形成了拥有广播电视独特规范和性质的教材体系,为广播电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左荧主张从基础入手。他反复强调基础课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汉语提高语言驾驭和表达的能力,他要求在教学楼走道和教室中悬挂小黑板用以标记错别字,提醒学生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培养一丝不苟的态度。
④坚持服务国家,培养小语种人才
左荧重视外语教育,并把对外语教育的重视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国家急需外语干部的情况下,他主张从非通用语种教育出发,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种理念不仅改善了国家外语干部短缺的状况,更弥补了以往外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英语、俄语,忽视其他小语种教学的短板。23种小语种学科的建立,为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外事机构培养了多语言编辑、记者、播音员和翻译,也使广播学院成为了全国重点外语院系之一。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广播宣传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管理和广播电视教育,左荧的一生与广播电视结下了深切的缘分。如今,昔日的北京广播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传媒大学,一座具有一流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蜚声中外传媒界的著名的万人学府。从这里走出的千千万万名传媒人才正活跃于祖国各条新闻战线。当年左荧定下的将北京广播学院打造成广播电视人“灵魂家园”的宏伟构想,正在一步步走向实现。(执笔:中国传媒大学冯帆)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