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5日,“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新书座谈会在图书馆圆形报告厅举行,40余名来自学术界、出版界及文化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张晶教授学术思想、学术品格与学术之路。《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六卷本今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重点书推出,这既是我校资深教授张晶30余年来潜心学术、取得卓越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我校学术研究丰硕成果与雄厚实力的充分体现。白杨网特别制作了“攀援在美学与诗学的道路上”学术专题,向张晶教授新著出版予以祝贺!同时倡导学术研究之风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厚实。本文是作者在编选文选时所作的自序(有删节),时值2015年年初。
时值岁暮,马上就要进入2015年了。岁月匆匆,不想自己已经满一个甲子了。回首自己走上学术道路30余年,七七八八写了不少文字,现在把它们收拾一下,又加以沙汰,选出较有代表性的东西按着内容编排这样几册文选。本拟请学界好友为序,友人说你自己作序,最能道出其中三昧。于是我便遵从其意,自己为这个《美学与诗学》的学术文选写篇“自序”。
一
这部文选,是从这30年的研究文字中筛选出来的,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没选进来。书只选了4种,即《辽金元诗歌史论》、《辽金诗学思想研究》、《禅与唐宋诗学》和《神思:艺术的精灵》,其他还有多部没有入选。文章是只选学术研究的,其他方面如诗赋、散文等都不在其内。学术文章也尽量精选。尽管没有精确统计,这些年来发表的文字总共会有800万字左右,这里选入的约是280万字。很多内容上有交集的也就都割爱了。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诗歌通史·辽金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鉴赏》(大连出版社)诗人的传记《苏轼传》(吉林文史出版社),禅学方面的小册子《佛禅精神之光》(沈阳出版社),专著《心灵的歌吟——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河北大学出版社),合著的诗史著作如《中国诗学》(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中国文学通史·宋辽金文学》(江苏文艺出版社),这些著述也没有进入编选的视野。
辽金元诗学研究,是我早些年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80年代中期,由一个偶然契机,我开始接触金诗,觉得这是一个研究的“富矿”。当时作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尚少,查检那时的研究索引,看到许多作家作品还是有待于“开垦”的,在整体上,也缺少史的框架。 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我先后撰写和出版了辽金元诗学方面的专著,如:《辽金诗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辽金诗学思想研究》(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辽金元文学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等。因为这几种书的内容上也许会有一些交集之处,我在这部文集中只选了其中《辽金元诗歌史论》和《辽金诗学思想研究》这两部。这几年我又参与了傅璇琮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和赵敏俐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分别任子项目负责人,主编了《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丛书中的“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主编了《中国诗歌通史》丛书中的“辽金元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我撰写了这两种书的大纲、绪论和相当一部分章节。这些没有进入这部文集。
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不间断地思考和写作。学术研究是我这30年的所有乐趣所在,须臾不可离开。我对中国诗学的研究,没有固守在哪个断代,而是以问题为切入点的。而在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也形成了若干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如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从美学的角度,或者是从西方理论的角度来观照中国诗学中的一些现象。这也就为我的诗学研究带来了某种新的格局和新面目。在我的诗学研究中,美学和诗学、哲学是通贯为一体的,而以诗学为其本体。
二
从美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考察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文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的美学研究显得不那么“纯粹”,体现在研究中是以美学为方法论或价值尺度,对中国古代的诗学现象或诗论进行考察,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诗歌美学景观,或建构出某种美学理念。相关的文章如:《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文学评论》1987年5期)《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审美化存在》(《文学评论》2000年2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回忆》(《文学评论》2001年5期)、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内在视像之美》(《(《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2期)、《中国古代诗论的美学品性及美学学理建构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6期)(《文学评论》2009年6期)、《中国古典诗词的神秘之美》(《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3期)、《惊奇的审美功能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呈现》(《文学遗产》2004年3期)、《晚唐五代词的装饰性审美特征》(《文学评论》2005年3期)《中晚唐怀古诗的审美时空》(《北方论丛》1998年4期)《论王夫之诗歌美学中的“神理”说》(《文艺研究》2000年5期)、《“兴象”的审美特征》(《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2期)《谢榛诗论的美学诠解》(《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5期)、《偶然与永恒—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之一》(《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5期)、《中国古代诗学中“偶然”论的审美价值意义》(《文学评论》2013年4期)《精微之笔与广大之势—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之二》(《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4期)等文章。给《北京大学学报》撰写的其实是一个系列,即“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系列,还将继续写下去。相关的还有发表在《江海学刊》2014年3期的文章《审美感兴与艺术媒介》等。这些文章都是从美学的角度来阐发诗学,也是以诗学的内涵来充实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