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其中,“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文化产业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主体文化数据库建设进程加快,但仍面临文化资源要素分散、投入不足、创新乏力等发展困境,严重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聚焦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障碍,借鉴国内外先进解决方案和经验,积极探索国家文化数字化助力提高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市场机制逐步在文化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意人才、金融资本、科学技术、数据信息等核心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化注入持续强劲的动力源泉。作为关键特征和核心生产要素的文化资源逐渐实现跨区域、跨产业、跨行业、跨企业间的市场化流动,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文化资源、生产和传播数字化建设全面开花。2011年中国唱片总公司着力进行产品数字化建设,2018年完成70年间13万面唱片的金属模板、4.5万盘磁带母版的录音及文字资料数字化处理。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北京歌华开展“电视图书馆”试验。2013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完成9000分钟的胶片转数字工作。故宫博物院每年按照7.5万件的速度来推进文物数字化,目前已经完成60多万件文物的数字影像采集,并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做成数字影像。2019年,“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先进的高精度三维扫描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完成6000余件馆藏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全方位进行文物的数字保护与利用。
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稳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文化资源要素整合和基础投入以及文化资源的“双创”性转化方面,仍有差距。其中,突出表现在数字文化资源要素缺乏关联性整合、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版权归属不明确、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方面。
二、国外文化数字化的做法与实践
英国:激发数字时代文化创意活力
建设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体验。2018年,英国在国家数字发展的整体布局下提出并实施了“文化即数字”的战略计划。政府鼓励和支持文化发展基金申请者将数字化纳入其未来发展规划之中;英国文化主管相关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建设数字工具和基础设施,设计了评价艺术、文化和遗产部门在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成熟程度的相关标准,激励整个文化行业的数字发展;英国国家档案馆启动了在线馆藏工作组,推出数字化馆藏在线资源。
搭建数字平台,培养数字技能。英国政府鼓励本国创作者使用数字平台进行电影、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激励措施,如保留原创IP、减免部分税收等。与此同时,该战略强调公民数字技能的培训与提升,将公共图书馆视作为公众提供数字技能支持的重要途径。
德国:创建线上线下文化与数字的协同发展
数字与文化实现创造性共存。政府文化部门从艺术家、组织、机构以及文化公司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数字化与文化活动的关系,让数字与文化实现创造性共存;政府强调要打破文化产业各个主管部门之间的障碍壁垒,实现数据共通共享、协同合作、互惠互利,并支持文化数据资源对外开放。
促进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冠疫情之下,数字技术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生了新的变革,通过消除一部分时间、空间、社会阶层障碍,让更多民众获得了享用、交流和传播文化的机会,德国文化生活参与的民主化、多样化程度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大力发展线上公共文化教育,推进公共文化机构的馆藏数字化工作,搭建云端艺术品展览交易平台,提供电子图书的获取渠道,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门户网站,为民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文化教育资源。
法国:打造多个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
促进文化资源获取便利化、文化管理数字化。政府将加快公共数据、算法及源代码的开放;提升开放数据的质量,增加其被再利用的方式;不仅将数据用作信息手段,并且将其作为管理、创新以及经济发展的手段。
搭建线上文化资源开放平台。法国文化部提议并设立的“法国文化遗产开放平台”,是民众获取公共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主要平台。为了减少新冠疫情期间的人群聚集,众多文化场馆被迫临时关闭,公众获取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渠道被严重挤压。法国文化部搭建了“文化在身边”文化数字资源平台以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众能够免费获取千余项文化数字资源。平台按月度更新相关内容,向广大社会民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飨宴。
三、国家文化数字化助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逻辑
1.国家级文化数字化战略赋能文化要素流通。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涉及技术创新、市场规模和资源配置效率。其中,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市场潜力、活力和创造力的激发有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文化数字化属于全局性的国家级战略政策,作用于各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文化”领域,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具有覆盖广泛性、要素全面性、主体多元性、国家意志集中统一性等优势特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的在于打通零散分布的文化资产,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依托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打造国家文化专网,进行文化数据资产的打通、确权和交易。基于制度创新的数字化战略必将生产推上新高度,推动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创造新形态的数字化生产力。
2.文化资源数字化,实现文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将现有的文化数字化工程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理统筹,以此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资源分类标准和关键标识;全面、细致地进行中华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摸排工作,彻底查清我国文化资源“家底”的情况,并与文物遗迹、文旅演艺、图书出版、电影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各个不同文化领域,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和载体各异的文化资源数据建立联系链条,并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持续更新扩充关联数据库;关联形成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基因库”,将为我国的文化历史传承、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国家文化数字化工程的物理载体和基石。要不断夯实包括有线电视网络、5G网络和未来即将构建的文化专网,文化资源大数据体系和算力供给中心,以及文化数据生产、采集、传输、计算与存储相关设施在内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文化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文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数字化再造与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升级。国家文化专网将鼓励和推动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单位接入,日常采集、加工、分析数据并在系统内实时上传;依托国家文化专网的数据资源和算力支持,推动对关联数据资源进行公开透明、专业化、市场化的评估、交易、解构、重构,打破不同市场主体、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不同规模的平台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保障数据信息获取和流动渠道安全畅通,实现价值最大化。
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单位不断拓展、创新内容分发的形式和渠道,积极打造场景化、智能化、平台化的增值服务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业态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实现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的文化企业,鼓励企业运用多元艺术形式样态和新兴数字技术手段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
4.文化产业链的价值重塑及结构升级。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单位应设置国家文化专网专属服务引擎和客户端,接入中华文化数据库和其服务平台。传统文化业态应结合自身情况整合、运用相关数据资源,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植入数字文化基因;各单位应将取样采集、加工处理、统计分析、数据上传等环节纳入日常程序性工作,把凝聚着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劳动、文化产业的生产和需求动向的关联数据转化为能够实现量化、交易、溯源的资产,成为文化生产供应链中的一环;实时监测、分析数字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动态变化,实现高效资源调配和供需精准对接,不断开发新的用户群体,扩大业务范围和市场规模。
5.文化管理部门的协同治理为文化数据安全设置闸门。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层面来看,我国需要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更高水平上对外开放,文化数据安全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基础问题。制定相应的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和保障措施,确保文化数据资源在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易分发等各类活动环节均处于可管可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专网物理隔离作用,严格中华文化数据库的准入门槛和使用规则,对各进入主体的状态和行为实施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一规划和领导相关工作,并适时督查工作进展及任务落实情况。
综上,我国的文化数字化战略意义深远。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只有通过全局性、全战线、全领域的文化数字化战略,才能保存完整的文化基因数据,守住数据安全“闸门”,让文化资源高效流通、贯通和畅通,激发全民族文化资源要素的创新创造活力,助力提升文化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田卉、刘姝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