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丰瑞、林婷获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教赛文科类A组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3-12-14浏览次数:273

(记者 尚新英 寸苏丹等编者按:近日,在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教赛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师丰瑞获文科类A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现场展示奖和最受学生欢迎奖4项大奖。戏剧影视学院教师林婷获文科类A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3个奖项。融媒体中心采访了两位获奖教师,了解参赛背后的故事。


丰瑞:认真讲好一门课

丰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纪录片、融合传播。主讲课程“纪实摄影”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曾获第三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执导纪录片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目前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

参赛课程简介

参赛课程“纪实摄影”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新文科建设”为遵循,通过教授全媒体纪实影像采集、加工、制作的全流程,提升使用影像工具观察生活、关照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求真、至善、达美”,用影像作品呈现社会之美、时代之美、中国之美。

赛前,丰瑞制定了详细高效的备赛计划并全身心投入,学校、学院和指导教师吴敏苏对授课内容、课程研讨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赛场上,丰瑞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教学功底,通过教学设计、现场展示和教学反思三个环节,对“纪实摄影”课程进行了充分展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都是集体成果,我很幸运也很珍惜这次展示的机会。比赛有助于重塑课程体系、优化课程逻辑和目标,对于提升教学基本功也十分有帮助。”

“希望大家放下相机也能知道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丰瑞用这句话总结“纪实摄影”的教学目标。“纪实摄影”落脚“摄影”,是一门专业技术课,但比起技术本身,他更注重对于“纪实”的解读。

“‘纪实摄影’需要关注周围、记录当下,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振。求真、至善、达美。”针对当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除传统图片摄影外,丰瑞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推文、H5、电子书等形式创作,以“讲好故事”为主,不局限于媒介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跨媒介叙事的能力。知识与技术会不断更新,但价值引领能够伴随大家一生,“纪实摄影”也因此可以被称为一堂社会大课和人生大课。  

丰瑞在学校定点帮扶地区科右前旗进行创作

在谈到对“大学好老师”的理解时,丰瑞提到高晓虹老师曾对自己说的“三个一”,即“一门课、一本教材、一本著作”。如何上好一门课,作为老师,不仅要做到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知识,师生间的二元互动也十分重要,要让学生充分信任老师,在接收到老师信息的同时也能进行反馈。而针对同学们疑惑的问题,他认为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有唯一答案,对于人文艺术课程来说,只要大家一直在积极探索就是好的。

丰瑞指导学生水下摄影

学生眼中的他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专业本科生 龚小雯

丰老师的教学风格鲜活生动,干货满满,同时尊重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他十分擅长在教学中将实证与理论相融合,很少在课堂中平铺直叙地讲道理,而是将他对于影像的理解通过形象的片例、故事和个人经验阐释出来,“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并强化学生对于纪实影像的认知体系。

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专业本科生 连一格

丰老师教授给我们满满的干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点燃我们创作的热情。丰老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拿起相机”,当相框对准日常生活,每一帧都变得不再普通,现实的时空被无限延展,与光阴和记忆交叠,这就是纪实的意义。

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纪录片研究)专业研究生 赵子龙

丰瑞老师是我的本科班主任,还记得刚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他就跟我们讲,本科的时候一定要静心阅读、潜心沉淀,让自己少一点“匠气”。纪实摄影,让我学会了关注、了解并记录周围的世界。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专业本科生 魏子墨

丰老师是一位极具包容性并且鼓励创新的老师。授课过程中,他往往会从一个宏观的框架入手,逐渐去延伸到主题。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迷茫或者焦虑,丰老师总是耐心地帮我们答疑解惑,引导我们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林婷:何为舞蹈?舞蹈何为?

林婷,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创、动作分析。原创作品《守望天空》获2014北京青年艺术节青春艺术奖舞蹈金奖;编创、排演的多部原创作品在北京大学生舞蹈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参与编著高教出版社《舞蹈编导基础》;负责中国传媒大学校歌《年轻的白杨》MV舞蹈设计、执行。

参赛课程简介

“舞蹈鉴赏”是一门艺术美育课,以舞为伴,润泽心灵。课程以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为总目标,通过解读舞蹈身体媒介原理,关注文化动态传承,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强调学以致用。在培养学生“动觉”审美经验的同时,更致力于为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做好向导。

 林婷认真备赛

备赛过程中,学院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为林婷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我们一起,好好讲好一门课”,郑月院长鼓励林婷。“在赛场上,我背后的强大底气是学校,取得的成绩也是学院团队托举、大家协作的结果。”

上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在于对课程的热爱,只有深入思考并寻找方向,才能备好课。在课程打磨中,林婷更加深刻地明白了逻辑清晰和选题切入准确对于备课的重要性。“舞蹈鉴赏”课程选题涵盖形态构成及审美特征,注重解构人体,以人体的构成元素进行讲解,力求实用。

林婷教授的课程“舞蹈鉴赏”采用演示式、探究式、情景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明确,触及学生心理,同时做到“身形合一”,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课程内容设定两大主线——何为舞蹈?舞蹈何为?涵盖如何认识不同舞种的形态特征、如何解读不同舞种的审美范式、如何在身心融合的舞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认知等。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创新实践教育,林婷鼓励不同专业多元化创作,比如将AI图形生成技术融入舞蹈影像风格化创作,从虚拟制片的角度丰富舞蹈的视觉表达,用广告学的视角分析优秀舞蹈IP的营销策略。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与创新,”林婷认为真诚、有责任心、热爱课堂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关键要素。课堂上,她不仅教授知识,还注重与学生们交流互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课堂外,林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北京青年艺术节都能看到她和学生们的身影。她希望和学生用真心换真心,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也能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触及艺术的真谛。

学生眼中的她

2007级传播学(媒体创意方向)专业本科生 朱剑辰

作为舞团的指导老师,林老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有效整合团队资源,带领舞团创作出好的作品。生活中,她也对我们充满了关爱,总是给予我们鼓励和信心。

2010级文艺编导专业本科生 练小悦

林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创作兴趣。她精心设计的创作课,让每人自备一首乐曲在课堂上即兴创作。课后近一半的编舞被采纳,经老师指导成为了成熟的舞蹈作品。

201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硕士生 陈雨坤

林老师注重把教学环节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也会根据我们的专业特长,编排具有传媒特色的节目。她的教学从不局限在课堂,这对我从事教师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意识到一堂生动的课可以走向艺术现场,也可以走进生活片段。

2021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虚拟影像制作方向)本科生 唐艺菲

在舞蹈鉴赏课上,林老师生动的讲解和悉心挑选的舞蹈作品让我们不仅看到了表面的舞姿身形,更深刻地领略到舞蹈背后蕴含的情感、历史和文化。这不仅使我在舞蹈领域的学习更加丰富和有深度,也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

2023级表演专业本科生 曹煜坤

学习上遇到困惑时,林老师总能精准地为我们点出问题所在,并帮助我们解决。她引导我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也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她是一个真诚有趣的人,很幸运能遇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