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巧思,臻于至善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巧针老师

发布时间:2019-04-17浏览次数:3149

摘要:今年是李巧针老师参加工作的第13个年头。2006年7月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老师主要承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院校研究及决策咨询等工作。2016年6月因学校机构调整,加之她自身喜欢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李老师就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对本职工作怀有无限的热情就是敬业,即便备受挫折,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

 

                   机缘巧合,她和思政课早就有个约定

  每次督导专家听完李巧针老师的课后,无不为这身型小巧玲珑的老师有如此强大的气场感到惊讶。当被问及这份气场从何而来,这份镇定自若因何而起,这如何矛盾而完美得集于一身时,巧针老师道出了一个常见的真理: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其一,我用了十年学习教育学理论,又花了十年从事教育学研究实践,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二十年,又有多少人肯花二十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门学科叫课程与教学论,它是专门研究和探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体制与结构等。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是万万离不开高等教育学及教学理论的支撑的。当年准备转入马院做教学时,曾有人问李老师:你一直从事科研工作,那你会讲课吗?”“其实说白了,我学的专业就是教老师如何做老师,教老师如何讲课的。李老师笑着说。

 其二,其实,在高教所从事科研期间,李老师曾受邀参与过学校教务处、国际合作交流处、督导处、研究生院等六七个职能部门,因为某个问题或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虽然都是科研工作,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是教学工作的积淀和储备,因为我要把研究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讲给别人听,我非常享受我在学校做过的每一场研究报告,那其实就是服务面向不同的一次次长时间的教学,它们与教学是相通的。巧针老师在学校做了十年科研,后来竟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原来是教学,冥冥之中似与思政课早已结缘。

 谈到第三点,这是巧针老师一直非常得意的特长,你们可能看不出来,其实从小到大,我一直对朗诵、演讲很感兴趣,曾经参加过的朗诵和演讲比赛也是屡获大奖。我想我可能具备一种对整体、对舞台、对观众的把控能力吧!巧针老师陷入了沉思,她的谦虚使她不敢确定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确实是作为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第四,巧针老师性格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尤其喜欢同年轻学生交谈。她也非常看重这个特质,在课程讲到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人际交往一节时,她曾给学生布置一项体验任务:一个学期内试着与十名陌生人打交道,记录下如何与他们开展对话以及对话交流的内容,总结任务完成的经验分析,反思未完成任务的原因分析等等。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有趣而成功的课外体验活动。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在技术让人沉默无声的时代,在媒介化生活中,日渐淡出的面对面交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也使学生们认识到,放下手机与电脑,主动走出去,去观察、去感受、去了解、去体验,才是真正成长的过程……

 

 “教学,是我工作十年错过的事情,我愿意去花时间去学习它、经历它、摸索它。总之,愿意为它付出。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李老师说:我的博士专业是比较教育学,所以我将来的方向是中美高校德育研究,主要为学院的学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吧。另外,我非常喜欢英语,将来会尝试双语教学,树立这个目标也是对自己的一个督促。当然,我还计划去国内外一流大学调研、访学,因为不走出去学习,天天坐在书斋里、躺在书本里,是讲不好课,也做不好研究的。